您目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李村万达影城 >> 正文

课改不能玩概念更不能搞一刀切【高校现莴笋炒熊猫】

日期:2016-1-14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
课改不能玩概念,更不能搞一刀切

几年前,本地教育部门用行政力量推行“高效课堂”教学模式,课堂教学形式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。一是学生座位的变化,由原来的“插秧坐”改为6-8人一个小组围成一圈坐。二是教案变“学案”,每节课都给学生印发“导学案”,要求教师按“导学案”授课。三是课堂教学过程“流程化”,分为自主学习、合作探究、交流展示、巩固练习等环节。四是教室四面都要有黑板,方便学生“展示”学习成果。五是每堂课都要有“评价”,“评价”以小组为单位,以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。

在實施過程中,出現了不少問題。首先,變化了的學生排座方式帶來的困擾。由于學生是圍成一個個圈的,不管教師在教室的哪個位置都會有一部分學生側對著教師,還有一部分學生背對著教師,這些人聽講、做記錄都很困難。學生要側著頭甚至要扭180°才能看清黑板(或電子屏幕),這對學生的身體健康也是很不利的。同時,因為小組內任何一個學生的輕微舉動都會同時引起其他人的注意,在這樣的環境中,學生的注意力極易分散,想不受干擾地獨立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。當然也不能說它一無是處,這種形式確實便于討論和交流,也便于學生在空間上的自由活動。

其次,加重了师生对“高效课堂”概念和相对僵化的形式的困惑。“高效课堂”顾名思义应该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,但现在它却成了一种“模式”的代名词。学校为了“管理”方便,使用统一的导学案,我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校印发的导学案很难体现我个人的备课思想,更多的时候是在导学案上找不到我的教学内容。因此,我会有选择地使用导学案。而对于规定的“流程”,我经常会灵活地调整。结果,上级部门来学校听课,检查“高效课堂”的实施情况,听了我的课后说是“自己另搞一套”,因而不是“高效课堂”。他们对另一位教师的课则大加赞赏,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“高效课堂”,不过也指出 “美中不足”是整堂课未见学生翻课本。这实在让人无语。

后來“高效課堂”的力度不斷加大,我也聽了好多課,而聽課讓我察覺到了一些更為嚴重的問題。一是,導學案粗制濫造。導學案多是從網上下載的,很多老師都不會認真地進行再創作,內容不切實際,沒有活動價值,甚至錯別字和病句滿篇。二是,許多課堂充斥著錯誤。學生在展示和交流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,只要善加利用,這些錯誤就能成為教師教學的案例。但問題是,學生一味進行競爭性的“展示”而不能互相發現和指出錯誤,教師又可能由于自己備課不充分,過分依賴導學案,只做學生活動的“導演”,同樣不去發現和指出學生的錯誤。一堂課就在錯誤的“展示”與“交流”中演繹著 “高效”。三是,“評價”對學生產生誤導。一些老師把“評價”僅僅理解為“加分”,學生只要有“展示”,不論對錯都加分,課堂似乎就演繹成了學生對分數的無原則競爭,有時還會出現不同小組為了分數爭得面紅耳赤的情形,這讓教師不知所措。教師沒有發揮引導者的作用,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沒有真正的思維碰撞與方法指導,甚至連基本的學科特點也找不到了。

面對這些現象,我向學校和教育部門提出了一系列建議,如導學案應該是以教師為單位的個性化導學案,課堂教學形式應該因學科、因教師、因學生、因具體教學內容而異,評價必須有價值,座位應該根據需要靈活變化,等等。

任何教育教学改革,其初衷一定是好的,也一定有其成功的地方。但一旦用教育行政的力量强力推行并大搞模式化,就一定会滑向形式主义的泥潭,并变成投机者的跑马场。课改是教学发展的必然,但必须以教师为本、以学生为本,以教育教学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,不能玩华而不实的概念,更不能在具体操作上搞一刀切。(李兴旺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)

友情链接:

屋下作屋网 | 家装需要哪些材料 | 暖气片生产厂家 | 欢畅游戏神仙道 | 小儿感冒咳嗽食疗 | 调气血的中药 | 年报截止日期